汽车自动驾驶技术排名(国内自动驾驶汽车排名)

自动驾驶 651
今天给各位分享汽车自动驾驶技术排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国内自动驾驶汽车排名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一览: 1、除了特斯拉,你认为哪个车企的自动驾驶最强?

今天给各位分享汽车自动驾驶技术排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国内自动驾驶汽车排名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除了特斯拉,你认为哪个车企的自动驾驶最强?

自从2020年开始,特斯拉在我国的上海超级工厂建设成熟。开始大规模在我国销售它的主力产品model3,model3自从2020年开始成熟开始大规模在我国销售它的主力产品。model3是一个非常只有特斯拉特色的产品,它的自动化形式能力现在已经达到了L2级别,这就能知道它是一个非常研发能力的车企,他在自动化驾驶这方面有着其他车企无可比拟的优势,它的巨大的研发费用以及他超群的领先,这些都让他对其他的企业保持着几年的领先优势。我们就看看其他还有什么车企就有有良好的自动化研究技术。

一、小鹏汽车

小鹏是我国的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它的名字非常亲民。用他的创始人何小鹏命名,小鹏汽车为什么说他有着良好的技术呢?因为小鹏汽车它的研发费用非常高,他作为一个新能源汽车,它的研发费用在我国国内是排行第一的。这也就让特斯拉非常的紧张,经常马斯克在推特上面说小鹏的坏话。

二、大众

大众是老牌的车企了,大众的燃油车不用多说,一直是按全球非常知名的品牌。在我国也有着良好的历史传统。然而因为特斯拉的冲击到这儿了,大众也开始制造燃油车,新能源车。大众在前段时间推出了比比日常特斯拉更高一级的自动驾驶系统,也就是l3驾驶系统。虽然说这个系统造价很高,也只有在少量的车系上使用,比如说奥迪A8。但是这也侧面体现出了大众对于新能源车以及自动驾驶系统的研发。

三,蔚来汽车

蔚来汽车是我国历代造车新势力。是我国对抗特斯拉的主要企业之一。常常有广告或者小编说蔚来没有未来,但是我觉得蔚来汽车从它的股价上也可以反映出,虽然在美国上市,但是它的股价一直在上涨,这体现出了它未来良好的发展前景要知道美国的投资者都是非常按主力的,如果说未来没有良好的技术,那么他们怎么可能会购买未来的股票呢。

自动驾驶技术排座次,中国车企很争气

过去十年的大趋势是手机,今后将是移动工具。所以,好多高精技术都在布局移动工具。在被视为自动驾驶技术开发中心的美国加尼弗尼亚州,中国车企的活动非常活跃。在2019年的公路测试里程排行榜中,中国的初创企业小马智行力压不少美国车企,跃居第三,百度也排在第四位,中国车企正在美国积累实战成绩。

排行榜的前两位,首位是美国Alphabet旗下的Waymo,第二位是美国通用旗下的子公司GM CRUISE。在中国车企中,包括阿里巴巴出资的裹动智驾科技排在第8位,滴滴出行排在第11位。据百度的报告,在去年度的测试中,坐在副驾驶的工作人员为避免碰撞而人为干预方向盘。或者制动的操作次数是6次,也就是说,百度在每2.9wan公里的测试中只需要人为干预一次,这样的成绩,相当于绕地球半圈才出现一次问题,这么少的干预次数在全球所有公布数据的车企中排在第一位。

干预次数方面,排在第二的是Waymo,每次干预行驶里程约2.1万公里,第三是GM CRUISE,约为1.9万公里,在这一指标上,裹动智驾科技排在第4位,小马智行排在第5位,滴滴出行也比较靠前,排在第8位,说明中国车企在这方面正在崛起。

不过,在自动驾驶上游的核心产品竞争,重中之重是“汽车之眼”传感器,各种自动驾驶汽车,必须依靠车载摄像头,以及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这方面的高端供应商,多掌握在日本、美国和德国企业中,这些聪明的图像识别和障碍物识别传感器,也是让自动驾驶在实际测试中少受干预的重要环节。

以索尼最近推出的一款VISION-S概念车为例,这款自动驾驶试验车,安装了包括图像传感器在内的33个传感器,可360度监控汽车周围的情况,让乘车人和汽车周围的人安心。其核心就是图像传感器,索尼在面向智能手机的图像传感器领域拥有全球7成份额,但在车载领域仅为9%。索尼打算通过VISION-S深入挖掘客户对传感器的需求,全面开拓市场。

现在,在车载图像传感器领域拥有50年以上历史,市场份额达到45%的企业是美国安森美半导体。车载图像传感器需要具备两种技术,一是可拍摄具有明暗差异的影像,二是在发光二极管(LED)的照明下拍摄时能防止画面闪烁。这两个课题可以分别解决,但很难同时兼顾。安森美在这方面技术领先,它家的图像传感器被斯巴鲁的EyeSight的新一代产品采用,在自动驾驶辅助技术上也更领先。

图像传感器的缺点是容易受逆光等影响,毫米波雷达因可以弥补这一缺点而不断普及所以,一辆车上通常搭载2个图像传感器,3个毫米波雷达,相互补缺。全球最大的毫米波雷达企业是德国英飞凌科技(Infineon Technologies)。如果自动驾驶正式普及,每辆车需要安装约15个毫米波雷达。大量汽车用雷达发射电磁波,可能会导致雷达之间相互干扰,今后的课题是开发降噪和防干扰技术。

所以,生产更为安全的自动驾驶汽车,需要把多种方式的数据融合在一起,不但需要供应链上游的传感器技术,也需要以传感器为基础的车辆控制技术,中国车企在供应链上游的参与度不高,但在自动驾驶技术的积累上正在力争向上。完全自动驾驶被认为将在2025年代中期到2030年左右全面投入使用,各企业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出场机会做准备,争取在未来站好自己的位子。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自动驾驶成熟度报告出炉,中国排名第20,榜首国家令人意外

文/张一

不到一周前,上海推出了首个中心城区自动驾驶开放测试道路,位于金桥。这也是国内超大型城市率先开放的中心城区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场景,上海的自动驾驶测试车辆再也不用只能在临港、奉贤以及嘉定这些偏远的“无人区”打转转了。

上海不是国内自动驾驶车辆测试最火热的城市,以测试企业和自动驾驶测试车牌及路测里程计,上海只能排第三位,排在前两名的应该是北京和长沙。

根据《北京市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2019》报告中的内容,截止2019年底北京已累计开放151 条、总长 503.68 公里的自动驾驶测试道路,有 13 家企业的 77 辆车参与了道路测试,路测总里程达 104 万公里。

而据毕马威会计事务所(KPMG)最近发布的 2020 版《自动驾驶汽车成熟度指数》,这份报告一共提及了五个自动驾驶发展比较不错的城市,这其中就包括北京。

当然这份《自动驾驶汽车成熟度指数》报告最有看点的地方,是它评估了全球总计30个国家和地区的自动驾驶部署与准备情况,评级排名细分为四个维度:政策和立法、技术和创新、基础设施、消费者接受程度。

而中国在这其中的排名并不显著,我们可以一起看看国际上不同地区对于自动驾驶汽车的参与情况。

▲数据来源毕马威

而在总计30个国家和地区中,关于自动驾驶汽车发展的四个维度综合评分最高的地区你绝对想不到,它是新加坡。

新加坡在消费者接受度和政策立法两个维度均排名第一位,而在新加坡国内有十分之一的公共道路被开放用于自动驾驶车辆测试。且不说这个政策支持力度,新加坡独特的国家环境恐怕也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身为发达国家且国土面积不大,道路建设自然拥有很多优势,且又因为是小国在一些政策法规上反而也会拥有更高的灵活度。

▲自动驾驶初创公司 nuTonomy在新加坡测试无人驾驶出租车

排名第二的则是荷兰,其自动驾驶基础建设维度排名第一位,在政策立法方面排名第三位。

据报告内容,在荷兰,有80%左右的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点位于居住区附近,这意味对于自动驾驶测试车辆来说,因为道路环境更接近真实交通情况,路测数据的含金量会更高。另外,在荷兰人均电动车充电桩数量是全世界最高的,从长远看这同样有利于自动驾驶汽车发展。

排名第三位是挪威,同样是国土面积不大的发达国家,挪威的突出点在于消费者接受度和技术创新方面。而细数这份排名,很容发现,除美国外在排名靠前的国家中大多数均为国土面积不大的发达型国家,比如排在后面的芬兰、瑞典、韩国等等。

排名前十的国家和地区中,有且只有美国一个大国还是挺有意思的现象。这其实无可非议,这份报告中毕马威调查的关于自动驾驶汽车的公司,有44%总计420家公司总部位于都美国,基本上常为大家熟知比如特斯拉、谷歌、Uber、Waymo等等都是美国公司。

而在美国加州,每年自动驾驶头部企业的路测试里程更是一骑绝尘,导致美国总排名排在第四位的主要还是在基础设施方面和政策立法上。

也可以看出,这个排名就是偏向于不同地区的自动驾驶落地前景的。毕竟未来很有可能的是一项新的技术在美国诞生,但最终成功率先实现应用的却是在一个政策法规都更灵活,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更易实现配套的发达型小国家。

最后对比一下中国的排名,中国排名第20位和去年的排名相同,四个评价维度中排名靠后的和美国一样都是政策立法和基础设施方面,这两个单项排名第21和22位。

基础设施方面其实更偏向理解是道路环境的复杂程度,毕竟在国内有开放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的基本都是大城市,相比起道路建设,国内道路上行人、各种非机动车才是自动驾驶车辆发展的难点。

此外,这份报告还指出中国在数据共享做的不够,对高精地图的发展会有影响,但在行业伙伴关系上却排在了30个国家中的第一位。

另外,而5G基础建设的加入也会加快自动驾驶发展的步伐,中国的年轻人对于自动驾驶的接受度很高。总而言之,虽然这份排名中中国的排名目前并不靠前,但发展潜力很大,有短板但也有遥遥领先的优势。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汽车自动驾驶技术排名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国内自动驾驶汽车排名、汽车自动驾驶技术排名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扫码二维码